越困難,越不該二選一

by 陳美琪
1285 views

「愛上兩個不同的模型,不要害怕改變!」

面對決策的兩難,非得二選一不可?難道不能兩者兼得?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排名Thinkers 50世界第一、現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策略思考大師羅傑馬丁(Roger Martin)在11/6受邀來台演講,講題正是『決策的兩難』,一反過去傳統商學院教育認為決策就是妥協的過程,提出「整合思維」(Integrative Thinking),跳脫非此即彼的二元限制,拒絕退而求其次。

簡言之,誠心誠意的愛上的選項(A與B),從中擷取各別的優點,以此開創出兩者兼得,甚至是優於兩者的嶄新方法(C),這個思考過程就是「整合思維」。

圖片擷取自天下雜誌vedio ( https://youtu.be/n0wCvZuG15Q)

接受現狀是不可能會贏的!

羅傑馬丁認為,人好比電腦,都有所謂的「出廠預設值」,我們總是習慣用各種模型來解讀世界,但模型頂多只能算是目前為止對世界的一種詮釋,並不足以反映全面的現實,所以整合思維者絕不會安於二選一,反而相信一定還有更好的,只是尚未出現,基於這種信念,他們不害怕去釐清複雜得非線性因果關係,並將模型之間的對立張力視為沃土,融合彼此優點,導出更有利的途徑,而這就是能甩開對手,創造贏面的秘訣。

如何運用「整合思維」,羅傑馬丁在演講時給了幾個精采實例,譬如: 借力好萊塢再創熱潮的樂高、以服務立下典範的四季飯店、用「連結與開發」打破創新框架的寶僑…等,每個案例都很有啟發性,也都詳實收錄在他的著作<策略的兩難>中,在此因篇幅關係,我僅以多倫多影展為例分享。

圖片攝於2019國際大師論壇-羅傑馬丁<策略的兩難>專題演講

從沒有大牌撐腰,到全球片商爭相曝光

講到影展,很多人腦中浮現的是大明星在法國坎城走紅毯的畫面,但若論當今最具指標作用的影展,絕不能漏了多倫多影展。

多倫多影展早在1976年就開辦,但不同於國際型影展採專業評審評選、非邀請不得入場的菁英主義,它是直接向普羅大眾開放的,且由觀眾票選出人氣影片,可想而知,這樣的作法難以吸引大明星助陣,自然缺乏媒體關注度。所以當韓德林在1994年接任影展主席時,董事會希望能效法坎城、威尼斯,爭取國際矚目。

獨鍾貼近群眾的包容模式,但又想獲得菁英路線的知名度和經濟效益,韓德林該如何抉擇呢?在評估兩種模型的優勢,釐清複雜的因果脈絡,他從中擇其所愛,然後加倍發揮。

韓德林選擇保留觀眾票選獎的作法,但擴大釋出誘因讓觀眾願意買票看更多電影,同時加強媒體宣傳力道,並善用多倫多離好萊塢近的地利之便,以及半數居民擁有國外護照,觀影口味多元,若能在此贏得喝采,代表全球賣座可期的優勢,拉升了獎項公信力,贏得片商重視。

成功的策略讓多羅多影展一躍成為全球片商試水溫和曝光造勢的重要平台,連帶成了奧斯卡的風向球,包括『臥虎藏龍』、『鋼琴師』等片在拿下奧斯卡殊榮前都先在此獲得觀眾票選獎,在電影圈的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韓德林的做法就是「整合思維」中的「加倍發揮(Double Down)」,強化且適度調整自身關鍵特色,並將他人的優勢,如國際知名度、吸引專業人才、贊助收入等整合入內,創造出既尊重觀眾,也尊重電影界的商業及藝術需求的第三選項。

圖片攝於2019國際大師論壇-羅傑馬丁<策略的兩難>專題演講

講座的隔天,很巧的在一場分享會上聽到友尚集團曾國棟董事長傳授「否定A,肯定B,能不能有更好的C? 」的管理心法,馬上聯想到羅傑馬丁大師的「整合思維」,不就正是如此嗎?抓緊方向但不滿足現狀,用創意去整合出更多可能性。

羅傑馬丁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在中小學教育系統中推廣「整合思維」,這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培育計畫,過去我們總被灌輸創造要從一張白紙開始,這種作法雖能激發原創,卻也可能捨近求遠,就像政大吳安妮老師參訪勤誠工廠後直言:「看到很多浪費,但其實這些都是黃金。」,在這個快速變遷和複製的時代,原創是可遇不可求,但決策的兩難卻早已是我們的日常,大至國家、企業的策略方針,小至個人的旅行安排,何處不兩難,唯有思維改變,才有機會突破盲點,推薦大家閱讀<決策的兩難>,一起學習用整合思維將限制轉為新可能、化兩難為新局。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