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兩座山,自我、無我

by 陳美琪
1235 views

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

本次推薦大家閱讀的《第二座山》,其實是與上個月分享《成為更好的你》同個作者時隔五年後的作品。此書道出作者深藏內心的經驗,帶領我們繼續思考人生的態度和價值觀。他以人生可能攀爬的兩座山作比喻,第一座山是社會文化所設定的目標,也就是圍繞自己,建立並定義自我的社會精英,然而第二座山的核心道德觀則相反,不再是滿足自己、不在獲取,而是達成自身利益之外的使命,成為關係主義者,與他人共好,全心奉獻社群、連結世界。

第一座山和第二座山並不衝突,作者只是提醒我們,即使在第一座山登頂,功成名就後,還有第二座山等著我們攀爬。

(Photo by Brad Barmore on Unsplash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人的一生,似乎就是從簡單到複雜,最後再到簡單的過程,從簡單到複雜是成長,而從複雜到簡單則像是沉澱。我小時候的生活很簡單,每天雖忙於家務和學業,但沒什麼煩惱,就算有也很快就過去了;而長大後的我因為創業,忙於為公司打下基礎,不斷衝刺、進修,強化個人能力,圍繞自我打轉,讓原本平靜的水面開始出現許多漣漪,現在回頭看來,我那時是在為第一座山拚搏,雖然替個人及公司的成就感到歡喜,但內心始終還是覺得缺少了一點什麼,無法享受。

一直到2013年開始,我再次回到家鄉,開啟一連串社會服務的計劃,也因此接觸到許許多多無私為他人奉獻的人們,讓我人生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轉變,開始沉澱,理解成功不必在我,朝向與人連結、共好、分享的目標邁進,這才逐漸完整了我的人生,填補起心中缺漏的那一塊。

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裡頭說到,人生的意義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呼應到作者前本作品《成為更好的你》一書中提到的,人生有兩種取向:「履歷表」著重個人成就,而墓碑上的「追悼文」則是以美德感動別人,其實都是在談利他共好。人生在世,為欲所迷,為欲所困,如果把自我成就這個最大慾望拿掉,甚至把追悼文中那個自己都捨去,那麼我們都能得到恆久的心靈喜悅。

人生的下半場,我對家鄉、社會許下了承諾,它為我帶來強大的能量,而當重點不在個人身上時,我又再次回歸簡單並且充滿能量,這或許就是作者所說的第二座山吧。

 

『幸福是無常的,往往在轉瞬間消失無踪,而喜樂是根本且恆久存在的。你愈是走在堅定承諾的人生路上,你就愈常處於恆久的喜樂狀態中,你的喜樂心境愈會散發光芒,影響他人。』—David Brooks

(Photo by Dawid Zawiła on Unsplash)

在攀爬第二座山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挑戰以及質疑,但只要堅持住信念並不斷驗證,相信這些所作所為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採取行動,透過服務幫助更多人受惠、共好,帶給所有人更好的生活,那麼我們的信念也會愈加堅定,獲得滿足和喜樂,展開人生的第二階段。

不論身處哪個階段,我們都要思考活著的意義,它是一個在內心曠野中追尋真理的過程,沒有標準答案,對每個人而言都獨一無二,也可能並不浪漫,但『只要往我們的內心深處走,找到源源不絕的關懷能力,然後向他人做出承諾,將這份關懷散播出去。』反求諸己,自然就會找到人生的方向。與同樣經歷過人生意義思索過程的琪愛之友們分享,共勉。

 

勤誠讀書會也持續地進行中,第二小組已在上個月完成並發送電子報給所有集團夥伴共享,在此截取部分分享給琪愛之友們,一起讀好書,增進理解、思考與自省的能力。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