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by 陳美琪
1205 views

「只要海外邀請我演出,我就盡量去,把年輕人帶去。」

看了《當代傳奇劇場》的團務報告,吳興國老師海外演出行程排的繁重緊湊,著實讓人吃了一驚。6月才在羅馬尼亞錫比烏藝術節演出《浮士德》、7月又帶著青年軍的《英雄武松》赴外亞維儂藝術節,緊接著,8/2-8/4到上海中國大劇院演出三場《等待果陀》、9到12月在台灣有七場《蕩寇誌》、明年1/10-1/18到智利演《李爾在此》、3/13-3/15在香港演《凱薩大帝》…

大家或許會疑問,宗師級的人物為什麼還要這麼拚?拚什麼?這幾年和興國老師與秀偉老師結識相交,我清楚知道答案無他,只因「傳承」二字沉甸是要扛著做的。

興國老師說過,只要有海外有演出邀約,他就盡其所能的答應,無非希望藉著長年在國際上積累的聲譽,再給劇團年輕演員三年的「庇蔭」,帶他們到海外去練膽、學習、把眼界、思維、藝術感官全打開來,然後豐厚羽翼,獨當一面。所以即使有些演出對現在的他,已漸吃重,例如《李爾在此》必須一人分飾十角,但傳承的使命感讓他沒有退卻。

『技』可以教,『藝』要靠領會

興國老師要傳給弟子的不只是『技』,而是『藝』,這是時代所淘汰不了的。

他回憶剛入行時,為了領略「表演」,狂跑劇場,起初看了心裏很不屑,因為覺得比起京劇的唱作念打,那些表演者根本不到位,直到有一天他終於領悟,「原來,表演不是在比誰行,而是你怎麼把心裏的熱情傳達給觀眾,那些人是把心撕裂開來給觀眾看,用生命在表演啊!」

這段往事,他講給弟子們聽,在這個觀眾流失的時代要活下去得開創新路,但任何新形式的藝術創作都必須搭建在夠紮實的傳統基礎上,所以功夫要練好,內心的藝術含量也要不斷吸收壯大,否則空有形式,不會感動人,更不會長久。只是,功夫能教,但對藝術的感受和詮釋力,要靠個人領會和歷練,正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也因此每次海外演出,他總是鼓勵多看表演,然後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分享心得。「不要覺得自己很行,到外面的世界開眼界,看人家唱歌劇的聲音、舞蹈的肢體,能比得過嗎?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因為沒有一個表演形式像你們這樣唱作念打是從小就練!」為弟子們計之深遠,足見愛護之心。

傳承的不僅是藝術,還有失落的美德

除了長期贊助劇團演出經費外,我更樂意將企業經營的資源和經驗與他們分享,所以今年上半年帶了企業友人和勤誠團隊到劇團辦了兩場《傳奇戲宴》,明年也預約了二場,並親自將二套《財報就像一本兵法書》交到《興傳奇》團長朱柏澄的手上。正因為心疼年輕一代必須面對傳統式微的現實,所以希望能助其自主柴米油鹽,就像兩位老師是三十年靠著在外面接演各種演出來支撐劇團,他們也要培養斜槓多功的本事,用創意去開源(如:開辦京劇體驗營讓企業作為員工培訓之用-請參閱:賞戲宴-審美、求藝、拜師、練功),用企業追求永續的心態去經營劇團,才能成全自己一輩子的熱愛。

在夏季的雅士聚會上,柏澄的致詞很肺腑,他說:「所有的努力都不只是為了自己,還要對得起老師和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在連情感也速成速散的年代,這群20來歲的孩子能飲水思源,並化為鞭策動力,證明了藝術不只是表演的教育,更是生命教育。

我們有權利不錯過好戲,誠摯推薦《蕩寇誌》

寫了這麼多對劇團的種種觀察,是想藉琪愛分享大力疾呼,放眼全世界的藝術文化,京劇絕對是拔尖之美,我們都該慶幸在生活裡邊就能夠欣賞到它。

去年的《忠義堂》,高齡84的母親原是被我哄著一塊去看的,沒想到她不但看的神采飛揚,還一試成主顧;今年4月,又去看了由青年軍包辦編導演的小品《英雄武松》,喜歡的不得了,交代我要幫她和舅舅訂好9 月《蕩寇誌》的票,長輩們尚且如此開放嘗試,大家也千萬別再用「看不懂」,這種籠統又模糊的理由就錯過,興國老師的京劇是既保存了傳統底蘊又處處跨界創新的。

《蕩寇誌》是系列大作《水滸108》的最終章,同樣是由鐵三角-吳興國、張大春和周華健攜手創作,忠義搖滾依然濃烈,但為了不落入打鬥戲的迴圈,放了很多元素進去,很有看頭。

興國老師分飾宋江和宋徽宗,一條好漢對上一代昏君,是對立還是互為鏡子,我非常好奇且期待看到他的兩面詮釋;由秀偉老師親自編舞指導花魁李師師挑逗浪子燕青的這場戲,在她不斷不斷拋出新想法和鼓勵自我突破之下,演員們在肢體和眼神上獲得更多釋放;服裝設計大師康延齡融合宋徽宗真跡和印象派油畫打造出的收藏級戲服;而周華健老師創作的古典搖滾更是我的最愛…太多看點值得推薦...9/12~9/15在台北、11/1~11/2在台中、12/14在高雄,琪愛的朋友們請支持好戲,一起來見證這群即將接王冠的繼承者們,如何用生命舞出藝術。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