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校救回來,讓孩子在故鄉成長 - 《堅持的人Ⅱ》訪陳清圳校長(上篇)

by 陳美琪
1251 views

爭議,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誰都怕惹得滿身腥,若無有所圖還願淌渾水、涉深池,這背後不尋常的堅持力量,琪愛必須要訪!

《堅持的人Ⅱ》走訪的正是一位總在風頭浪尖上行走的教育工作者,使命感就是他的十字架,恐懼的只有時間不夠,因為還有很多該為孩子們做的事-訪陳清圳,雲林縣樟湖國中小校長。

一本書、一通電話,搭起Maggi和清圳校長的情誼,2018年起她和小編幾次上山拜訪,當時清圳校長兼任了兩所在滅校邊緣的小學校-古坑鄉的華南國小和樟湖國中小。在教育界,他富有盛名,至今16年的校長生涯拿過四座教育卓越獎,還有師鐸獎,受媒體關注,外面看著風光,但各種閒言閒語也沒斷過,有時身邊夥伴抱屈難平,他本人倒看得開,就當江湖傳說再添一筆,不妨正事,依然勤奮前進,說:「有光,就不會停!」

照片來源: 陳清圳校長臉書

放不下的使命,從生態中學習人生百態

改制公辦民營後的樟湖國中小,校名加上了「生態」二字,代表學校要貫徹的文化,這與清圳校長的背景大有關係。

大學念教育,研究所轉攻生態,畢業條件之一是「要實際參與社會運動」,讓這位曾偷偷到廣場上支持野百合運動的師範學生,堂而皇之的踏入社運領域,「我當時有一種使命感,強到說,哪裡有環境議題,我一定要去,要去關心。」

即使當上老師,亦不改其志,上街頭拉白布條是家常便飯,幾次上了報紙頭版。

「有一個恐嚇說要把我槍掉,那次他用麥克風講,剛好有人錄音且逐字稿公開到媒體去,才保我一命。」硬的打不退,也有給利誘的,「有人拿利益給我,你知道多少嗎?」他攤開手掌,五指打直,「我說我不缺錢,一毛錢都不會跟你拿!」、「還有那種說清圳你加入我們,一起進入體制,一起去監督它,我說你煞煞去,你拿人家的計畫、拿人家的錢,前提就已經設定好了,怎麼可能去改變?」

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他的真實人生,小編問:「不會害怕嗎?」

「會啊!壓力很大ㄟ!」在外頭衝鋒陷陣,有處理不完的問題,回到家,面對憂心的雙親和妻小,只能裝沒事,「那是一種使命。」他淡淡地說。

照片來源: 陳清圳校長臉書

帶著對土地的愛,回故鄉吧!

1997年從台北天母的學校自請轉調回雲林任教,他說,因為台北少了土地的味道。

回到故鄉,繼續在民間組織從事研究和環境運動,與志同道合之友共同引進綠色標章制度、創造保育與產業共存、捍衛雲林水資源、大煉鋼廠等等,甚至在創立雲林縣野鳥協會的當天,收到求救就趕往一個陸砂開採場。

那段期間,日子是一役一役的過,走上校長這條路更完全是個意外。

「當時我搞環境運動,讓校長承受了很多壓力,但他一律承擔。」為了讓他繼續保有研究的空間,校長鼓勵他去考主任,考上後才過一年就被縣府找去接任岌岌可危的華南國小。這間位於古坑的小校,連同樟湖、草嶺、成功、楊厝、過港等偏鄉五校,學生數都在30以下,處在「留校察看」的邊緣,面臨裁併危機,必須轉型。

縣府相中他的生態背景和社運能量,多次勸說未果,被他一再回絕,「因為我覺得他們可能是玩假的!」

照片來源: 陳清圳校長臉書

一所偏鄉小校的裁併,牽涉到多少孩子、家庭和社區的未來,所以不輕易允諾,僵持到最後,對方劈頭一頓:「如果連這個學校要滅掉,都沒有感的話,你們從事什麼環境運動!兼顧什麼社會正義!」

他說自己被激到了,那就用行動來證明。

「跟你說一個關鍵,我參加環境運動最大的收穫是,跟一群非教育界的人學習到如何做邏輯分析、如何掌握議題、如何整合分工。」長年的兩大訓練,一個是系統思維,一個是膽識,如今要用在學校領域,他大破大立。

丟掉老劇本,把小校穩穩扎根,不會再倒

要轉型,首重掌握議題,「那個絕對不會是在學校跟老師喊芭樂拳,這樣轉型一定出問題!」

因此,他的第一步是深入社區聆聽,掌握社區脈絡和家長期待,「抓到這個社會期待,我就知道學校一定要走出圍牆,再來就是要回到孩子身上去處理能力,不能只是在課本知識打轉。」

「當教育只發生在學校,那都是被安排好的事情。」

生態學的背景讓他把思考格局拉到學校以外的環境,向縣府建言將華南與樟湖、草嶺三校策略聯盟,資源共享;此外,翻轉計畫必須包含社區,理由:
一、社區是學生與社會接軌的一個小型社會,學生所學必定是要能適應社會
二、當沒有課本的時候,老師的能力就擺在那裏,需要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建構
三、培養孩子利他的內在,但利他的事情不會在校園發生,一定是在社區,要讓學生直接看到弱勢,而不是高高在上,必須透過行動才能看的到。

2006年接手華南國小,僅花了三年半的時間就讓學生人數增加一倍,如今已是招生滿額得抽籤入學的實驗小學,連同高齡化的華南社區也展現前所未有的蓬勃,和學校緊密連結互助成長。

2019年要卸任去樟湖時,社區居民很不捨,全村開了十幾桌歡送,「阿婆看到我就說,校長你是要拋棄我們了唷,就一直這樣講…」在華南深耕十多年,他當然也捨不得,但有更需要他的地方,必須去。

照片來源: 陳清圳校長臉書

華南國小的轉型故事,證明了把學校從滅校邊緣救回來,安頓的不只一間學校,而是一整個村。越弱勢的地區越需要學校的存在,只要學校不見了,附近的社區、部落就會相對地出問題。

那天,清圳校長反問我一個問題,大家不妨一起思考:

「當孩子被家暴、侵害…誰會去通報?學校,還是村里辦公室?」

照片來源: 陳清圳校長臉書

擁有強大的意志和健壯的身體,不要輸給緋言與流語

這章節的小標,取自清圳校長寫給自己的勉勵。

與他結識時,關於他身兼華南和樟湖兩校校長的窸窣耳語,我們從山下就開始聽說。

劇情概述,2012年他接下籌備樟湖國中小新校舍的任務,本以為蓋好就可以功成身退,但事實卻是,即使學校蓋得盡善盡美,也無法吸引就讀,樟湖依舊難脫滅校危機,於是他接受縣府委託寫了計劃書,將樟湖重新定位為全台灣第一所生態學校,成功引起關注,開啟一道曙光。但計畫是寫出來了,但縣府卻苦尋不到合適人選接任樟湖校長,最後又是由上而下的一頓勸說:「計劃書是你寫的,學校是你蓋的,你不當校長誰當?」

卸不下的擔子,他只好繼續蠟燭兩頭燒,身兼兩校,爭議和攻擊自是難免,但真正的難關還在後頭。

照片來源: 陳清圳校長臉書

出資認養並重建樟湖的基金會經過評估,認為解決招生問題的路徑在於公辦民營,2019年找來已有三所KIST公辦民營小學經驗的誠致基金會幫忙,誠致基金會的方新舟董事長很清楚清圳校長的理念和能力,以由他續任作為前提,雖然此前在他兼任之下,樟湖和華南兩校交流緊密,但樟湖轉型為公辦民營所牽涉的範圍和難度是加倍複雜,面對校內的反抗聲浪,再加上樟湖社區幅員廣大、弱勢家庭比重更高。

「比華南難做十倍!」他語重心長地說。

照片拍攝: 琪愛分享

人留不住,那就從「心」做起。

「我就重新來過,從生態哲學轉成七個學校要遵循的價值觀,」

包括:不能對學生有分類、兼顧教育公平性和差異性、用全校的力量照顧好每個孩子、主動關心尋求合作、將學生和家庭和社區形成一個家庭,理念一致共同信任…「把這七個核心價值拉出來,一但有問題我就必須一一去對話,因為教師的個人發展會形成學校的整體往上。」

人的來去與磨合、來自社區的壓力…跟做環境運動一樣,問題永遠都會有,上山任教十幾年艱困遠多於順遂,如同他寫在臉書上一則發文:

「各種折磨誤會,我必須獨自承受。我也不去解釋和反駁,因為路是由心走出來的,困難時,我總是回想當初來山上的初衷,看著孩子的成長,一切都無所謂了。」

照片來源: 陳清圳校長臉書

陳清圳校長的這條公辦民營奮鬥之路還在進行式,《堅持的人Ⅱ》下篇將繼續分享他和樟湖國中小的故事,先來點劇透,不只有清圳校長的心路歷程,還有為愛上山的老師們、駐校義診的王醫師也將現身說法,滿滿的正能量守護著這所偏鄉小校,走在校園裡隨處可以看見孩子們的笑臉,

教育,是永遠的熱血ing!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